香港網視北京專訊 中國的母親花即萱草,又名忘憂草、金針花、黃花菜。曾參與中華母親節促進工作,對母親文化有所認識,對世界各國的母親節有些了解。爲弘揚中華民族早有的母親文化精神而作。說到母親花,人們自然就想到粉紅色康乃馨,那是聖母瑪利亞看到耶稣受難時流下的傷心淚水,眼淚掉下的地方就長出來康乃馨。殊不知,早在康乃馨成爲母愛的象征之前,我國便有了自己的母親之花。那就是中國的萱草,也即金針,就是今天人們俗稱的黃花菜。
《詩經》載:“北堂幽暗,可以種萱。”北堂,古代指主婦居處。萱草出現在中國古籍記載中已有幾千多年曆史,唐代孟郊《遊子吟》:萱草生堂階,遊子行天涯;慈母倚門堂,不見萱草花。表達的就是“兒行千裏母擔憂”的含義,所以家裏要種植萱草,以免父母憂慮,萱草便成爲母親寄托感情的符号。“萱花永茂”和“萱草春長”是匾額常見之内容,所表達的都是祝福母親長壽之情。古代母親住的地方叫萱堂,萱辰代表了母親的誕辰。萱親和萱草都代表了母親。因此,萱草花是象征偉大的母愛之花。文學作品中出現萱草,都多與思念母親、歌頌母親的内容相關,萱草花也就成爲了中國人的母親花 。
萱草類花卉花多在5-7月間綻放,萱草花豔了,母親節也就到了。看到滿山遍野的萱草花,不禁讓人想起蘇轼《萱草》 :萱草雖微花,孤秀能自拔。亭亭亂葉中,一一芳心插。借這株忘憂草,願我們的母親都能忘卻憂愁,喜樂平安。中國文人有作品很多——《遊子吟》 唐 孟郊:慈母手中綫,遊子身上衣。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(注:寸草即萱草。)漫漫人生路,唯有萱草花。曆代文人墨客誦吟不絕。正如王冕《偶書》:今朝風日好,堂前萱草花。持杯爲母壽,所喜無喧嘩。《萱草》宋· 蘇轍:萱草朝始開,呀然黃鹄嘴。仰吸日出光,口中爛如绮。《萱草》 明 ·高啓:幽花獨殿衆芳紅,臨砌亭亭發幾叢。亂葉離披經宿雨,纖荃窈窕擢熏風。佳人作佩頻朝采,倦蝶尋香幾處通。最愛看來憂盡解,不須更釀酒多功。《萱草》 唐 ·李鹹用:芳草比君子,詩人情有由。隻應憐雅态,未必觧忘憂。積雨莎庭小,微風藓砌幽。莫言開太晚,猶勝菊花秋。《對萱草》唐·韋應物:何人樹萱草,對此郡齋幽。本是忘憂物,今夕重生憂。叢疏露始滴,芳餘蝶尚留。還思杜陵圃,離披風雨秋。《酬夢得此萱草見贈》 唐 ·白居易:杜康能散悶,萱草解忘憂。借問萱逢杜,何如自見劉。老衰勝少天,閑樂笑忙愁。試問同年内,何人得白頭。《萱草》 唐 ·李峤:徒步尋芳草,忘憂自結叢。黃英開養性,綠葉正依籠。色湛仙人露,香傳少女風。還依北堂下,曹植動文雄。
文化學者傅将軍說,在複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征程中,必将重新解讀并振興萱草的文化價值,并注入到中國的孝文化中。在人們了解認同的傳統假節中,把孝親敬老文化意蘊明顯的萱草花納入其中,開展紀念活動,讓更多人了解萱草符号,續接這一傳統文化意象。比如重陽節本身就體現了敬老文化,與萱草代表的孝母文化相得益彰,又與西方傳入的“母親節”又有所區别。又名黃花菜的忘憂草、金針菜,不僅是名花佳卉,也是佳肴良蔬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中國的傳統佳節裏,當全家團聚時,最值得将黃花菜推向餐桌,這不僅僅是一道健康美食,更是複興中華孝文化之彰顯!更顯親情融融!節日氛圍更濃!祝願中華民族偉大複興!祝願偉大的祖國母親繁榮富強!祝福天下父母快樂無憂!幸福安康!(文/南魯代 杜汾河 圖/國中華)